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九游随心而走

山宗水源踏歌行-九游体育平台官网

山宗水源踏歌行

2025-08-14 21:46

  九游官网app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渺,祁连山林海莽莽……行走青海,种类齐全的生态资源,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殷实家底。

  截至目前,青海拥有20个旅游资源亚类和48个基本类型,拥有可可西里等世界自然遗产,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

  2024年,《青海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走进彩虹家园感受最美土族风情”等9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南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今天的青海,正在奋力谱写青山绿水间的生态文旅新画卷。

  清晨,青海湖畔,薄雾尚未散去,就能听到远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这里曾是让游客接踵而至的“观鸟天堂”,如今已成为鱼群游弋的乐园。不远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界碑在朝阳下泛着微光,仿佛是为这场“人退鸟进”的生态更迭写下的注脚。

  无人机镜头下的青海湖沙岛呈现出一幅令人惊叹的生态画卷:曾经黄沙肆虐的沙丘被纵横交错的草方格牢牢锁住,沙棘、沙柳等耐旱植物组成的绿色屏障正向湖岸线稳步推进。这片以“沙漠乐园”闻名遐迩的景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正在完成向生态绿洲的历史性转变。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沙岛区域自然恢复植被面积已达总面积的63%。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吸引普氏原羚、黑颈鹤等野生动物重返家园。

  时间回到8年前,青海湖两大核心景区(鸟岛、沙岛)关停,让自然休养生息。如今,这场“舍”与“得”的生态转型之路,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对立。关停鸟岛、沙岛,看似舍弃了旅游收入,却换来更宝贵的生态财富,青海湖从旅游景点转型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水鸟的天堂。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依托已批复建设的观景点,以“公司+合作社+群众参与”的经营模式,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群众从中受益。

  今夏,在青海湖南侧的二郎剑景区入口处,江苏游客王慧敏扫码购得“一票三日游”门票。“这票可太实用了,72小时内不限次数进出景区。昨天去仙女湾看到了候鸟,这里的生态实在太好了,今天打算乘船游湖,安排得满满当当。”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严守生态红线项基础提升项目,观湖酒店、旅游厕所等27项服务保障项目,演艺中心、鱼雷试验基地纪念馆等7项旅游业态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2025年上半年,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66.49万人次。随着“青甘大环线”全域旅游联动持续深化,青海湖必将凭借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成为生态旅游领域的全国典范。

  正值青海最美的季节,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粉墙黛瓦的乡村大舞台映入眼帘,“青山绿水山环水绕可堪休闲胜地,轻歌曼舞舞妙歌美真正幸福时光”的一副楹联格外醒目。

  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介绍,这副楹联包含了全村近两千名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如今的卓扎滩村庄美了、村民富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顺着乡间小路继续前行,远远就能看见雕刻着土族阿姑远迎贵客的幸福之门。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机械轰鸣的采砂厂,路基不平、坑坑洼洼,沙土满地。

  2018年4月,在互助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卓扎滩村“两委”带领村民共同建设原生态风景园区。如今的卓扎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区扩建至380亩(约25.33公顷),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每年人均纯收入2万元,景区年收入400余万元,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旅游发展劲头正足。

  海东市把旅游业作为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初步形成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黄河风情、田园风光为主的五大旅游品牌,“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金色名片日益响亮,“青藏首站”生态旅游目的地集散枢纽功能不断完善……

  而这只是青海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地,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5年,青海重点围绕生态立省战略,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发展乡村旅游和自驾旅游、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升级版。此后,“青海蓝、高原绿、江源美”成为青海省重点打造的高原生态旅游产品,青海旅游向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转变。

  “看了壮观的冰瀑,坐了观光车,走了‘云端’玻璃栈道。美丽风景随行,孩子走了两万多步都没觉得累。”来自湖北武汉市的游客薛敏在朋友圈分享了最近在西宁市湟源县宗家沟旅游景区游玩的感受。

  神奇的山水、良好的植被和清新的空气,是宗家沟旅游景区的最大卖点。去年冬季,景区继续依托丰富的冰雪资源,以“生态旅游+绿色消费”为理念,推出“青海雪乡”和“北极光影秀”等游玩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

  不只宗家沟,青海的每一处风景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游客流连驻足。依托全省生态旅游资源,青海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旅游带,加速形成“一芯引领、一环示范、多带串联”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碧波荡漾青海湖、“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多彩翡翠湖、祁连山下好牧场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青海人的微信朋友圈中,“高原绿”“青海蓝”频频刷屏,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

  青海依托“生态优先”战略,将自然禀赋与文旅创新深度融合,各地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一县一品”的发展格局。

  省会西宁借力“一带一路”节点优势,汇聚国际雪豹保护资源,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从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到214国道百里绿色长廊,从南北山造林绿化到巴塘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筑起绿色“大格局”;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正在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和生态保护高地,推动“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海北藏族自治州以青藏高原“自驾黄金线”为定位,串联峨堡古城丝路遗迹、阿咪东索5A级景区、黑河大峡谷等20余处景观,融入托茂部落文化体验、高原星空露营等场景……

  全省各地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高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植树造林、发展旅游,自然封育、草畜平衡,生态养殖、产业升级……而今,一座座城镇、一个个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