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九游随心而走

“离婚潮”催生新生意-九游体育平台官网

“离婚潮”催生新生意

2025-08-10 23:35

  “高危期在于婚后的6至14年,总占比超过52%,且10年以上婚龄离婚的占比在逐年提高。”

  具体来看,上半年结婚登记353.9万对,同比增加10.9万对,增长3.2%;离婚登记133.1万对,增加5.7万对,增长4.5%。

  而且,这还只是民政局“和平分手”的数据,并不包含法院调解、判离的离婚数量,实际离婚数量估计得再往上蹿一大截。

  投射到现实案例中,越来越多的高龄女性选择“重启人生”,比如最近凭借脱口秀大火的“50岁农村妇女”房主任,还有此前花16万结束38年婚姻的“自驾游阿姨”苏敏。

  数据显示,2024年的“离结比”达到了57.5%,创下1979年有数据以来的新高。 说白了,就是去年平均每100对新人领证的同时,就有57.5对夫妻忙着散伙。

  传统“凑合过”的观念被大家摒弃,加上晚婚和不婚化现象的加剧,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把婚恋关系推向了新常态。

  于是乎,各种新奇的“关系模式”开始抢镜:只摆酒不领证的“无证婚姻”、聚少离多的“候鸟式”婚姻、离婚后搞个“散伙跟拍”纪念、把前任“内推”给网友/朋友,甚至穿着睡衣在“直播间相亲”……不同形式的婚恋剧本走入大众视野。

  今天的文章,我们聊聊离婚带来的新型消费以及背后的婚恋关系变迁——不对离婚行为做任何价值上的判断,而是从数据和案例记录出发,做一次客观呈现。

  根据民政部的账本,2024年全国离婚数达351.3万对,其中诉讼离婚数量占了四分之一,达到89.1万对。

  从诉讼离婚这一切面,结合《2024婚姻家事法律服务业白皮书》的数据,我们或许能描摹出一些关于婚姻的“真相”。

  首先,30—49岁人群已成为离婚主力军,也就是75后到95前,尤其是整个80后群体,而且女同胞冲在了前面。

  数据显示,去年离婚的群体中,女性在此年龄段的占比高达81.68%,男性则占比79.04%。再进一步看,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离婚诉讼占比在四年间持续攀升,从2021年的70.95%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81.68%。

  当房贷、娃的功课、老板的脸色在“中年副本”里疯狂叠加,婚姻这座围城仿佛突然开启了“困难模式”,不少人在人生中场按下重启键。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也在“闹离婚”。2021—2024年,50岁以上人群的离婚案均保持在10%以上的比例,2024年占比达15.3%。换句线对通过诉讼分手的夫妻里,就有1对是已经走过半辈子的人。

  答案是婚后的6—14年,总占比超过52%,且10年以上婚龄的离婚占比在逐年提高。伴随着经济变化和个人成长经历,养育孩子的辛劳、事业发展的压力、激情的消退在此时叠加,“家庭企业”最容易散伙。

  而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什么狗血大戏,而是藏在——谁今天又没洗碗、袜子乱扔的第10086次。

  当人们以为出轨、家暴是离婚主因时,数据却揭示了一个更普遍的真相:“感情基础薄弱、生活琐事”以74.53%的压倒性比例,成为婚姻的头号终结者。

  相比之下,出轨、重婚或同居(21.07%)、家暴(17.92%)等戏剧性冲突,反而成了“配角”。

  数据显示,2—8岁孩子的抚养权争夺最为激烈(53.78%),这正是孩子最依赖父母、教育投入开始加码的阶段。而抚养费的拉锯战集中在2000—4999元区间(58.55%),折射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现实。

  财产分割则清晰展现了中产家庭的资产图谱:房产(82.53%)是绝对核心,车辆(50.56%)、存款(48.70%)紧随其后。婚姻解体时,每一平米房子、每一分存款都成为理性博弈的筹码。

  不过,有个温暖的变化值得一提——法律的天平开始看见“隐形付出”,家务劳动价值的日益被认可。数据显示,法院支持家务补偿的比例在过去三年间大幅跃升:从2022年的33.33%,到2023年的43.75%,再到2024年的57.58%,增长势头显著。

  不过,尽管这些曾被视为“分内之事”的付出,正在被量化、被看见、被补偿,但所补偿的金额目前看依然微乎其微。

  当我们把离婚同结婚、单身一样作为群体行为观察,会发现离婚催生了多门新生意。

  这几年来,这项服务的“报价单”正在蹭蹭往上涨。就拿法院收的离婚案受理费来说,2016年,94%的离婚案受理费集中在千元以下,到了2024年,费用超过1000元的案件比例则从5.75%飙升至48.7%,增长超8倍。

  律师费方面,一般而言,普通离婚案件的律师费约5000—2万元,复杂如涉及财产分割的案件收费标准可达10万元以上。有数据测算,2024年仅离婚纠纷产生的法律服务市场规模就达到100—200亿元。

  而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链也在完善。比如当房产分割成为离婚的“主力战场”,房产评估师、产权过户专员这些“选手”就纷纷登场了。 毕竟,分房子可比分手复杂多了。

  如果说专业服务是离婚的“理性付费”,那为“逝去的爱情”搞场告别仪式正成为新刚需——各种充满仪式感的“告别消费”兴起。

  尤其是婚纱照,当从爱情见证物变为情感负担时,专业销毁服务应运而生。河北廊坊某公司按重量收费(3公斤以内59元,20—25公斤199元),2024年10个月内处理销毁了近700套婚纱照,其中70%用户为女性。

  这波操作,本质上是年轻人用“物理粉碎”达成“精神切割”。销毁过程本身甚至被包装成一种粉碎爱情的仪式,带点黑色幽默和决绝的浪漫。

  嗅觉灵敏的商家更是开发了全套“散伙服务”——离婚跟拍、离婚戒指、离婚蛋糕、离婚花艺……仪式感的配套服务,形成情感断舍离的消费链条。以离婚跟拍为例,收费区间在500—1800元居多,消费者以年轻女性偏多。

  当然,“告别消费”远不止于此。 离婚后的心灵SPA之旅(治愈系旅行)、自我充值计划(报班学习、健身美容)、新社交圈开拓费(认识新朋友)……这些聚焦“自我重建”的消费,也在持续受到关注。

  还有人将“婚姻残值”变现,如转售婚姻物品。离婚后,家具、家电、黄金首饰等共同财产通过二手平台快速流通着,这种现象在一二线城市更为明显,催生了针对离婚家庭的二手交易中介服务。

  一方面,单身群体中离异群体比例在扩大,根据《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23年单身人口中离婚群体的比例是9.25%,这一数据在前一年是8.63%。

  另一方面,如今单身经济市场规模已超8万亿元,这当中至少有9%是离婚群体贡献的。他们亦是小户型住房、一人食餐饮、宠物经济、迷你家电等市场的拥趸。

  一定程度上而言,离婚率增加和“离婚经济”的兴起,源于社会观念的变化。而离婚证,越来越被年轻人看作是人生某一阶段的“关系见证”。

  这是当下年轻群体对于婚恋关系的某种诠释和共鸣,这也让不少新型关系模式进入大众视野。

  关于婚姻关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便是“无证婚姻”,这一现象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增多。

  有些人表面结婚了,实际上法律层面未婚——婚宴照摆、婚纱照也拍,所有的流程一个不落,但唯独省去“领证”这一手续。

  他们的理由有很多:财产不想牵扯在一起、逃避生育压力、感情出问题的话离婚很麻烦、避免职场已婚未育凝视……为了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干脆就不领。

  后浪研究所的问卷数据显示,超1/3的年轻人认为“领不领证都行”,而在认为“不用领”的选项下,女性的占比明显高于男性,这在经济独立、收入较高的女性当中更为常见。

  无证婚姻以外,类似于搭子式婚姻、通勤婚姻、干婚婚姻等新型模式也在年轻群体中蔓延,并呈现一定流行趋势。某婚恋机构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超25%的北上广深夫妻处于“干婚”状态,其中70%坦言是“为了孩子、财产、社会形象”在硬撑。

  而如果把婚姻倒推往前,年轻人在恋爱,甚至单身的状态中,也流行起了一些“时髦运动”。

  小红书上关于内推前任的一条帖子留言数就能过万,评论区里清一色的:硬件参数(比如身高体重、职业、经济条件等)+分手BUG(比如性格不合、某些现实因素等)。比起相亲、交友APP,“前任推荐”主打一个恋爱实操反馈,省时省力省心,降低踩雷风险。当然,也可能…大家只是在集体搞抽象。

  这种相亲方式有点像求职群面,更像一场没有学历、外貌、房车审视的《非诚勿扰》,由主办的博主发起多人视频直播,连麦嘉宾轮番自荐+才艺秀,最后自由唠嗑+表白。甚至有网友调侃:“天南海北凑个相亲局,那3000围观群众里,指不定就有小学同学/隔壁邻居在线吃瓜。”

  “我现在24岁,虚岁25岁,马上26岁,接近27就要28,马上30岁奔40岁的老光棍,现在还找不着对象……”为对抗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花式催婚,年轻人琢磨出了新的应对办法——对于结婚表现无比积极,给亲戚们下KPI,多多寻找相亲对象,直到把他们的“存货”掏空。

  后浪研究所的调研数据显示,45%的“单身”受访者保持相对单身的状态,包括但不限于“与前任伴侣藕断丝连”“处在暧昧状态”“在常驻城市没有对象”等。你目前的情感状态是单身or非单身?当代年轻人的答案并不是二选一。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当我们列举这些多元的婚恋模式,并不是为了鼓励或批判什么,而是希望站在更客观、全局的视角去看待群体变迁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新型消费模式。

  当 “离婚经济”“无证婚姻”“内推前任”等共存在同一个时代,我们看到的或许不是婚恋关系的式微,而是它的重构。就像没人规定“家庭企业”必须终身经营,也没人能定义幸福只能有一种模样。

  毕竟,好的社会从不是让人“凑合过”,而是允许每个人在“结婚、离婚、不婚”的选择题里,选得更坦然、活得更自在。九游体育官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