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3:59
当蜿蜒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如丝带般穿梭于河东大地,一幅乡村文旅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条承载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多重使命的公路,不仅串联起黄河运城段沿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更为沿线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日,记者走进稷山县姚村和万荣县闫景村,探寻在这条公路的带动下,广袤的河东乡村如何实现从传统村落向美丽休闲村庄的华丽转身,并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稷山县姚村村民韩文东刚刚结束一天的自家枣树地管护工作,匆匆走向板枣博物馆。夜幕降临,这位种了几十年枣树的农民此刻变身为演员,在大型沉浸式实景剧《稷颂》中扮演“稷王”。
“在这里当演员,每个月能挣个3000多元,加上自家的枣树收成,每年能落下五六万元。”韩文东说。
白天是枣农,夜晚是演员。韩文东的双重身份折射出这个千年古村的变迁。这一变迁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稷山县环城生态旅游观光道的串联贯通密不可分。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这条蜿蜒于黄河岸边的“丝带”,将汾河风光与散落的文旅明珠串联成链,稷山县环城生态旅游观光道则连通了大佛寺、青龙寺、宋金墓等5处国保单位和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文化旅游景区以及产业园区。
据稷山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稷山县环城生态旅游观光道属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项目之一,起点位于下廉村南与国道108线平面交叉处。该观光道在稷山全县可谓是纵贯南北、承东启西,使沿线村庄通达四邻,推动全县文化旅游资源多点成线。
这条观光道打破了稷山文旅的交通瓶颈,也让紧邻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的姚村文旅产业驶入快车道。
漫步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1.75万棵千年古枣树虬枝盘曲,见证着时光流转。这些古树组成的“万株千年”板枣古树群,不仅是全国唯一,更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公园一角的欢乐世界草坪上,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桌椅,为晚上即将举办的音乐节作准备。
“现在是夏季,一到晚上这里就会聚集一些来此消夏的市民游客。每天晚上活动不断,最近都有音乐节,之前这里还举办过集体婚礼、电音秀和泼水节。最近的音乐节我们采取擂台赛的形式,只要有才艺就可以上擂台,而且我们还会评选出周、月、总冠军,非常热闹。周内欢乐世界这边每天能有3000人次,到了周末能达到5000人次。”姚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世恩说。
公园的另一角板枣博物馆内,不时传来“哇”“好厉害呀”的孩童惊叹声。给孩子们带来非凡感受的,是这里正在上演的大型沉浸式实景剧《稷颂》。
“这些是运城市军乐幼儿园的大班学生,这次研学之行是幼儿园给孩子们安排的毕业研学之旅。”运城市军乐幼儿园园长赵雪能向记者介绍,“来稷山,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后稷稼穑之美。我们先到青龙寺,再到板枣公园,从这个环城观光道一路过来,准备去稷王庙。我们发现,景点之间的路好走了,而且还能一路看风景一路了解文化,时间也节省了,非常好。”
依托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板枣资源,稷山县国家板枣公园的研学游发展得如火如荼,每年可吸引来自运城及周边城市两万名学生在此研学。
不止如此,稷山县依托国家板枣公园启动“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建设,融合了“童话恐龙乐园”“唐枣温泉庭院”“枣乡人家”等十大业态28个系列,形成了完整的农文旅产业链。
“这样一来,我们村民的收入来源也从单一变得更多元,包括土地流转租金、枣树入股分红、园区务工工资、旅游经营收入等。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2.5万元,比3年前增长近70%。”刘世恩说。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像一根金线,将沿途的乡村气息、乡土文化、九游体育乡村振兴串联起来。姚村与周边资源联动发展:枣园马拉松赛道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延伸,每年举办板枣文化节、马拉松赛等活动吸引游客数十万人,实现节庆引流。今年“千年枣林·百年好合”集体婚礼,吸引20对新人“零彩礼”完婚,全国妇联在此设立分会场,实现了跨界融合……一条路激活多个领域,一条路带活整盘棋。
仲夏时节,驱车驶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道路蜿蜒如带,两侧绿意翻涌。行至闫景村,白墙灰瓦的晋南民居错落有致,黄土沟壑变身农耕博览园,游客的欢笑声从李家大院传来——这座古村落正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新姿绽放出蓬勃生机。
“公路直接将游客‘送’到了村口。”闫景村党支部书记宁培齐感慨道。这个拥有606户2380人的古村落,坐拥国家4A级景区李家大院和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
“对我们这个自驾游游客占80%以上的景区来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贯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像今年春节期间,人流量达到了10万人次,同比增长24%。”李家大院景区总经理杨峰说。
如今,交通改善带来的是闫景村人流的变化,更带来闫景村文旅相关业态的丰富和村民收入的增加。
走进村里的九号院民宿,浓厚晋南风格的砖雕门楼吸引着无数过路的游客。房间里,古色古香的花格窗、红木床,搭配现代化的智能马桶、立式空调、一体化卫浴等设施,都给游客带来了舒适的住宿体验。
“这个九号院是闫景村村集体投资的一个民宿项目。今年‘五一’假期,房间住宿火爆,15间房间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宁培齐向记者介绍道,这个由废弃学校改造的民宿,如今成了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旁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的九号院,不仅带动十余名村民就业,还带动周边7户人家开起农家乐,共同推出“住古宅、品花馍、学扎染”特色套餐,让游客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而来,带着晋南风情而归。
在九号院民宿的旁边,目前正在实施二期项目建设。二期民宿在加盖住宿房间的同时,还增加了餐厅,可为游客提供一日三餐。
“路通了,日子就活了。”宁培齐说,这条蜿蜒在黄河岸边的旅游公路,让闫景村里更多像九号院这样的乡村民宿,迎来属于它们的“黄金时代”。
记者随意走进路边的一家小院民宿,这个民宿在外面看上去是普通民宿,进去却别有洞天。
一层空地上是4个星空房,游客住进去可以夜晚观星。四层的民宿为了提升游客住宿体验,加装了电梯。
“正是看到了村里吃上旅游饭的人越来越多,我就结束了在外的装修生意,回家盖了这座民宿。”民宿老板王强说。
站在闫景村未来果园里,宁培齐如数家珍:“这是瑞阳,果面呈鲜红色;这是瑞雪,果实是黄绿色……”他见证了闫景村传统农业的蜕变。
近年来,闫景村探索出“特优农业+乡村旅游”融合模式,建成700余亩新品种示范园、采摘园,引进苹果、梨、猕猴桃等七大品类230多个品种。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九游体育水肥一体化滴灌、土壤传感器、农情监测系统等智慧设备成为果园“标配”。
农业的升级为旅游提供了丰富场景。果园观光、劳动教育、农事研学、水果采摘等项目应运而生,满足着游客对农耕文化的体验需求。
“平时打理果树,农闲时就在景区附近摆个小吃摊。像今年过年我在景区旁边摆了个饼子摊,两周时间挣了两万块钱。这果树一亩能卖1万多块钱,一年下来能挣不少哩。”闫景村果农宁瑞琦的日常,正是闫景村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写照。
以李家大院景区和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为核心,万荣县招引哈哈哈庄园、善文化研学基地落户闫景,发展九号院民宿、大院民宿及农户自主经营民宿27家,培育“晋商少奶奶”旅拍、特色小吃、农家乐等场景业态73家,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体验式旅游线路。村企联合促农增收。与李家大院景区合作,为村民提供保安、保洁等就业岗位26人,安排小吃等摊位52个,人均年增收3.3万元。
为不断提升文旅产业设施水平,闫景村还持续优化古村旅游风貌。实施古村落保护项目,对3处文物进行周边环境整治,一体推进巷道硬化、村庄增绿、污水治理,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时尚古村传统文化表达。打造李家大院、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团建研学品牌,联动李家大院开展实景演艺、美食节等活动,搭建数字乡村云平台,提供李家大院线上VR体验及美食推介、住行攻略等服务。
“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县交通运输局把后土祠、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北辛舍利塔、八路军东渡旧址、李家大院、孤峰山等串联成线,实现大景带小景、城乡景互通。相信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将为沿途乡村带来更大变化。”万荣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 2002-2024 某某旅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鲁ICP备19030836号